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

如何將幼兒培育成未來高材生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ester Chan

  為人父母,莫不希望兒女成才。倘如兒女依然年幼,有甚麼可以做?俗諺謂「贏在起跑線上」,要令兒女成材,絕對需要從幼年著手。但不是像所謂怪獸家長般瘋狂催谷幼兒提早苦讀,否則大人小孩兩皆辛苦,長遠成效卻不大。其實更重要的,是自小培育其學習能力,為將來學習鋪路。

一、忌看電子屏幕

  要兒女用功讀書,其專注力至關重要,但不少父母平日斲喪兒女專注能力而不自知。近年不少研究顯示,幼兒常看電視,可嚴重傷害成長後的專注能力。兒童在三歲以前,腦部突觸連結正在成長,視力功能正在發展。若此階段常接受屏幕畫面的高速變動與聲光刺激,視覺功能易習以為常,對平日生活中的靜態事物變得較不敏感,追視能力與專注力亦會減弱;日後小學階段,讀字或寫字時,易出現漏字漏行等困難。美國兒科學院的研究甚至發現,幼兒在一至三歲時,每日平均每多看一小時電視,到將來七歲時,罹患注意力缺乏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可能性,即增加10%;即是說,若幼兒每天看電視屏幕三小時,小學讀書時出現專注困難的可能性,便增加30%。[1]可見常看電視,對幼兒成長後的專注力傷害不淺。然而不少家長下班後,卻任由幼兒在家看電視度日,實為不少孩子學習障礙的成因之一。

二、拖延享樂

  對幼兒將來成就影響重大的,還有日常生活裡拖延享樂的意志力。七十年代,心理學家WalterMischel找來一群幼兒,進行一項日後在西方學界甚負盛名的研究,將軟糖擺在幼兒面前,告訴他們若能忍口,十五分鐘後將給他們雙倍享用。研究發現有足夠意志力忍口的,比起未會忍口的孩子,其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現都要良好;研究持續二十年,二十年後,那些當日能忍耐的孩子,學業成績普遍遠遠更佳、人際關係穩固、多享高職,且更為快樂。[2]意志力對人成長的影響於此可見。

  意志力宛如肌肉,力量有限,也有筋竭力疲的時候,但卻可以藉鍛煉加強;孩子想玩樂,想有新玩具,想吃零食,不宜一嚷就無條件提供,以免孩子視慾求立刻得到滿足為理所當然。不妨訂立明確「家規」,給孩子解釋清楚,使其知道有責任遵守規定。如能做妥功課、執拾玩具、幫手料理家務、待人有禮等等,才可多給玩樂時間、吃零食(當然以果仁等健康零食較佳)、買玩具;這可藉計分制度明其賞罰:累積分數,才可滿足欲求;行為欠佳,則分數酌減。這令小孩明白並適應其慾求不能隨時滿足。此心態之培養,對其日後多方面之成長非常重要。[3]

三、讚彈有方

  不少人都知道,兒童學習,以至待人處事,身為家長,應多讚許與鼓勵;然而這其實只對一半──讚美若不得其法,大可弄巧反拙,遺害深遠。對孩子不論讚彈,大原則是著眼其行為(「很勤力啊!肯想方法,真好!真有禮貌!……」),而避免觸及人身(「醒目!叻仔!很聰明啊!頭腦很好啊!很有天份啊!……」)九十年代,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曾深入研究不同讚許方式對孩子的影響,發現稱許孩子努力還是才能,效果天差地別[4],而其他同類研究,結論亦與此一致[5]。孩子行為受讚許後,多會著意做好,並樂意挑戰難關;而一旦遭遇挫折,亦會積極應對。相反,孩子個人能力受讚許後,則會傾向迴避困難,以免失敗露醜;而一旦遭遇挫折,往往消沉喪志。此中原因,顯然是:若孩子行為受讚賞,他們心底自會將好的結果跟好的行為聯繫起來,相信只要改進做法,則可改變結果,成敗自主,可以操控在手,一旦受挫,只表示自己未夠努力,未有做好,自會積極調節行為。然而若孩子個人品質受讚賞(如頭腦、能力、相貌),則他們易感到成敗緣於他們本身如何,一旦在考驗中失敗,即證明自身不濟,既倍加難堪,亦無可奈何,故亦容易灰心喪志,而傾向迴避困難,以免顯得自己能力差勁。當然若要責備孩子,同樣亦應就其行為批評,而不可就其能力批評。我們大可批評孩子不夠勤力、未試行新方法、未守禮貌,卻不可批評孩子「冇腦」、「冇用」、「廢物」等觸及個人品質的字眼,否則孩子只感到表現差劣是緣於自身糟糕,無可奈何,只能洩氣──既然自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,那就只有喪氣地接受敗局了;日後亦會傾向迴避困難,不敢面對。
   
  要之,對孩子不論讚彈,均旨在提醒孩子,成敗取決於所行之事,做好皆因做對,做不好皆因未有做對,切勿引導孩子將重點放在「聰明」、「頭腦好」等孩子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,令孩子將一時的成敗歸因於自己的成分,遇到挫折,亦只能心灰意冷,亦易損害自尊。

四、家長伴讀

  幼兒來到世上,培養出來的心態、行為、好惡,多來自環境影響,尤其家人的垂範。故令幼兒養成閱讀習慣,視專注讀書為理所當然,最佳辦法,莫如家長伴讀。平日自己翻閱書本或文件時,也給予孩子感到興趣的讀物,在旁一起靜心閱讀,就容易令孩子視讀書為自然不過的事。

  有些家長,一方面嚴加督促幼兒讀書,卻又有這樣的反應:「不是吧!我也要看書?做不到啊!悶死!」自己也不願提起書本閱讀,卻又怎麼憤懥地責難孩子不肯讀書呢?

五、多跟孩子說話

  幼兒腦部的語言突觸正在成長,這時多跟孩子說話,訓練他們聆聽言語,對其日後語言發展助益甚大。這方面電視和收音機的人聲,絕難與家長生活化的說話比擬。甚至有研究顯示,幼兒一至兩歲時,家長每天跟他們說話數小時,他們長大後智商會較高。[6]
  
   於此,家長可能會有疑問:幼兒不解言辭,跟他們多說話,他們也都聽不懂的吧?然則何來助益?其實,幼兒縱是不解內容,但只要多聽絮語,至少有以下兩大作用:一、家長的發聲、咬字、腔調、語氣,都可給幼兒模仿,是促使孩子說話的原料,幫助他們以貼近成人的方式說話;越多聽,到說話時發音越準。二、幼兒聽過的字詞,雖然不明意思,難以隨時在表意識中檢索運用,但聽過的字音,仍能入腦,在潛意識中儲存。同一個表達,孩子聽過一次、聽過兩次……印象便會愈來愈深,到日後正式學習該表達,又或配合說話的背景與語氣而了悟其義,跟腦中潛藏的印象結合起來,該表達的意義自會深刻難忘。
   
  總而言之,幼兒階段,對日後學習能力影響甚大,家長只要捨棄種種蠻來的催谷,而改用上述合適的方法為他們日後學習鋪路,要將幼兒培育成未來高材生,自然事半功倍。



1.Lotus, J., ‘It’s official: tv linked to attention deficit’. (http://www.whitedot.org/issue/iss_story.asp?slug=ADHD%20Toddlers)

2.Bandura, A. and Mischel, W. (1965), ‘Modification of Self-Imposed Delay of Reward through Exposure to Live and Symbolic Models,’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, no. 1: 698-705.

3.詳參Baumeister, R. F. and Tierney, T. P (2011), Willpower: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. New York: Penguin Press.

4.Mueller, C. M. and Dweck, C. S. (1998), ‘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’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’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5, P. 33-52.

5.Dweck, C. S. (1999), ‘Caution – Praise Can Be Dangerous’. American Educator, 23, P. 4-9.

6.可參「多傾偈,BB智商較高」,載《蘋果日報》「要聞港聞」版,2014318日。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0318/1866022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